咖哩是什麼 

咖哩是起源於南亞的食品,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出現,其特點是以多種香料作為材料,通常包括薑黃粉、辣椒或乾辣椒。從咖哩樹的葉子做成的咖哩料理可能會辣,但許多咖哩沒有這種成分。在原有的傳統美食,每一道菜精確選擇香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宗教習俗的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的偏好,這菜餚因其成分,調味和烹飪方法,而有特定的名稱叫法。傳統上香料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在烹調過程中添加,產生不同的結果。指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調料,常見於印度菜、馬來菜、泰國菜和日本菜等,一般伴隨肉類和飯一起吃。 咖哩對印度人來說,就是「把許多香料混合在一起煮」的意思,有可能是由數種包括有紅辣椒、薑、丁香、肉桂、茴香、肉豆蔻、黑胡椒以及薑黃粉等數十種香料所組成。因此,家庭依其口味和喜好所調出來的咖哩都不一樣。  


咖哩的由來 

咖哩起源於印度,由於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此舉即為用以幫助不吃豬肉或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爾語中,「kari」是「醬」的意思。在馬來西亞,kari也稱curry. dal稱kacang。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莫臥兒帝國所統治過,其間從波斯帶來的飲食習慣,從而影響印度人的烹調風格直到現今。 一般說法在南印度,curry是一被英語化的拼法,在坦米爾納德邦curry則被拼為karri,由肉汁或醬汁且多搭配米飯或是麵包的一種主食。亦有另一說法,此字在十四世紀古英文就已存在於烹調文獻中,被拼為cury,是源自於法語cuire,意譯為煮。 一位咖哩權威作家Brent Thompson對咖哩曾寫下這麼一段話:在印度curry一詞,並不是真正被使用如我們所認知的一般,除非你專指的是普遍存在於印度,但由英國人歸類,把包含著薑、大蒜、洋蔥、薑黃、辣椒及油所烹煮的湯或燉菜,其大多為黃色,紅色,多油,味辛辣且濃郁。而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咖哩則普遍被定義為由新鮮或乾燥香料以油炒香,並加入洋蔥泥,大蒜,薑一起熬煮。其中香料並沒有一定限制,大多有辣椒、茴香、香菜及薑黃等。  

 

---------------------------------------------------------------------------------------

咖哩的類別

印度 

馬德拉斯咖哩粉末 對於咖哩的普遍印象,很多場合都會把焦點集中在印度咖哩(印度早期並沒有所謂的咖哩)。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基於印度咖哩其實就是所有咖哩的延伸,假如會製作印度咖哩,其它種類的咖哩就只是再加工或轉換材料而已。在印度提到咖哩,大多指以肉汁或醬汁搭配米飯或麵包的一種主食。 搭配咖哩的主食,隨著地方所盛產農作物的不同而改變。如西印度多配以玉蜀黍、栗等所造成的麵包;北方盛產麥子則多食麵包;南方或東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印度咖哩成功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煮次序,而不在於炫麗複雜的烹調技巧。直到近代,並沒有任何專門的咖哩食譜,因為咖哩的本質強調的是個人風格與創造性。沒有固定食譜,反而令許多印度料理得以躋身世界級美食之列。正因為沒有食譜,令咖哩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味道、外觀都有著顯著的不同。 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的廚房都有許多香料,但卻很少人使用咖哩粉,因為咖哩粉大都是要使用時才特意研磨的。另外有一種使用率極為頻繁的調味料「葛拉姆馬薩拉」,其中「葛拉姆」意為辣,「馬薩拉」則為混合香料之意。 

 泰國

咖哩(泰語:แกง,IPA:[kɛːŋ],音譯kaeng或gaeng)分青咖哩、黃咖哩、紅咖哩等多個種類。紅咖哩主要材料是紅色的乾辣椒,和其他辛香料一起搗成泥糊狀,青咖哩是以新鮮青辣椒代替乾辣椒,在色澤和味道上都和紅咖哩有所區隔,風味各不相同,其中青咖哩最辣,不習慣的人進食時容易流眼淚。泰式咖哩雖然也是先將香料集合做成膏狀後再行使用,但仍脫離不了東南亞料理的影子,椰漿、魚露、香茅、羅望子與月桂葉等南洋風佐料都是製作咖哩常見的香料。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咖哩一般會加入芭蕉葉、椰絲及椰漿等當地特產,味道偏辣。當地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對咖哩的煮法都各盡不同,印度人的咖哩通常都不放椰漿,配料多是蔬菜、魚類等,這與印度人平常吃素有莫大的關係。當地華人的咖哩料理叻沙麵(馬來半島中南部,北部稱咖哩面,叻沙在北部意指沙丁魚肉麵)和咖哩麵包,前者是把麵放入咖哩湯內,配上黃豆芽、蚶、雞肉、長豆、羊角豆等,由於馬來咖哩麵為「laksa」,因此稱為「叻沙」。而咖哩麵包就是把咖哩雞裝入麵包裡的簡易料理。「咖哩」對當地的馬來人及印度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家庭美食,幾乎每天都有這道佳餚在餐桌上。 

 日本 

日本咖哩一般不會辣,因為加入了濃縮果泥,所以甜味較重。雖然日式咖哩又稱歐風咖哩,事實上還是由日本人所發明的。之所以稱歐風咖哩,是因為其所用的稠化物為法國菜常用的奶油炒麵糊(roux),多用來製作濃湯,而且香料取材也多傾向南印度風格。歐風咖哩雖然較為濃醇,但與印度相似料理比較起來,香料味還是明顯不及。咖哩除了可以伴飯吃外,還可以作為拉麵和烏龍麵等湯麵類食物的湯底,這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較大分別。北海道札幌地區還有湯咖哩以及白咖哩。 咖哩在明治時代由英國人傳進日本之後,與日本的米食文化結合,香滑濃稠的咖哩飯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幾乎都可見咖哩的蹤跡,堪稱為日本的國民美食。之後又演化出各式獨具特色的料理。

 北印度的 korma「咖哩」,指的是用優格或鮮奶油、洋蔥、大蒜、薑與各種整粒香料,來燉煮肉或蔬菜,風味馥郁、溫和、滑順、充滿堅果香。Korma 是在皇宮御廚裡誕生的料理,於印度蒙兀兒帝國(約 16 到 19 世紀)時期供應給貴族,雞肉 korma 與九種蔬菜 (navratan) korma 就是常見的兩種料理。Agrawal 有一道小黃瓜咖哩 (majjige huli),來自印度南方卡納塔克邦,這道菜的「香草味鮮明、清爽、滋味豐富,與辛辣菜餚搭配起來相得益彰,」,就是南印度優格類咖哩的特殊變化版。 

 

 

 紅咖哩(kaeng phet/แกงเผ็ด) 泰國咖哩與印度咖哩最大的不同,是泰國咖哩中的香味來源是藥草與帶香氣的植物葉子,而印度咖哩則是混合香料。泰國咖哩的英文拼法是kaeng或 gaeng ,泰文則為แกง,在泰國最早的字典中,แกง的定義是「配飯的液態食物,並運用蝦醬、洋蔥、紅蔥、辣椒、大蒜等做為基本食材」。 泰國的咖哩基本上不加椰奶的,像是以蝦醬、紅蔥頭與雞眼椒為基底,並以以羅望子為酸味來源的酸辣咖哩(Kaeng som/gaeng som/แกงส้ม);和檸檬葉、香茅、黑胡椒、南薑、大蒜、水茄、雞眼椒為基底,傳統上使用山豬肉的叢林咖哩(Kaeng pa/แกงป่า)。 也許因為加了椰奶,所以泰國紅咖哩和綠咖哩,是外國人最愛的泰國菜前十名中唯二的兩種泰國咖哩。與一般的泰國咖哩醬一樣,紅咖哩也是用研缽和研杵來搗成的泰國紅咖哩醬(phrik kaeng phet/พริกแกงเผ็ด),它的紅色則是來自於乾雞眼椒。 除此之外,紅咖哩醬所需的材料還有大蒜、紅蔥頭、蝦醬、南薑、鹽、檸檬葉、香菜根、孜然、黑胡椒、香茅。做法也相當簡單,只要將椰奶煮沸後加入紅咖哩醬炒勻,然後加入雞肉煮熟後,再加些切絲的雞眼椒、打拋葉,翻炒一下即可。

 

 

日本咖哩風味較為甘甜,主因在於添加了大量的蔬菜熬煮成為湯底,另外亦會加入蜂蜜、水果等食材,讓口味充滿多層次的變化。在日本除了咖哩飯以外,之後亦演化出各式獨具特色的咖哩料理,例如,咖哩烏龍麵、咖哩鍋、湯咖哩、乾咖哩等,讓咖哩有更多不同的想像與發揮空間。 

 

 

咖哩雞是馬來西亞的美食之一

 

 

 

作法介紹 

印度咖哩 

雞翅雞小腿1000g. 洋蔥2大個 小顆馬鈴薯6顆切塊狀 薑片4-5片切末 蒜6瓣壓泥 醃料:洋蔥0.5個切末、蔬菜油1大匙、印度咖哩粉1大匙、紅椒粉1小匙、薑黃粉2小匙 調味料:番茄醬4大匙、印度咖哩粉2-3大匙、鮮奶油2-3大匙、鹽1-1.5小匙、紅椒粉1小匙 水100cc.  

 

日本咖哩 

洋蔥一定要小火炒到金黃軟爛 ... 馬鈴薯一定要切的比紅蘿蔔大一點,並將切成滾刀塊的邊邊角角修圓 ... 馬鈴薯,紅蘿蔔都過油炒一下,再撈起備用 ... 不管是用牛肉,豬肉,雞肉看你是要先川燙再下鍋或直接下鍋炒都可以 加水蓋過食材,並先加入1-2小塊的咖哩塊一起小火慢煮 ... 等肉稍微變軟了再加入蔬菜一起煮個15-30分  

 

泰國咖哩 

訣竅提示1.取鍋將奶油融化,加入綠咖哩醬炒一下。 2.加入椰奶、鮮奶、檸檬葉,煮到滾起來。 3.加入雞胸肉、玉米筍、蘆筍煮到熟,再加入魚露跟一些些糖。 4.要起鍋之前抓一小把九層塔丟進去,香噴噴的泰式咖哩雞就好囉! 

 

馬來西亞咖哩 

把雞肉斬成塊,土頭切塊,小蔥頭切碎備用。 熱鍋後加入油燒熱再把桂皮`丁香`八角及咖哩葉爆香,然後才把小蔥頭倒入炒5分鐘。 加入咖哩料炒香。 加入雞肉翻炒 再把土豆加入翻炒 加水煮開後轉中火,煮大約30分鐘。 最後加入椰奶炒勻就大功告成了  

 

 

分店的位置

 <